【南京晨报】推广“喘息服务”,给子女放“照护假”
发布时间:2019-03-10来源:作者:
浏览:0 打印
字号:大中小
“大力发展养老特别是社区养老服务业……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这是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也必将成为社会各阶层努力的方向。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江苏代表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为的是达成一个梦想:让老人们的晚年活得更有尊严,生活更加幸福。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审计厅厅长侯学元 加强社区实体化养老服务平台建设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晚年幸福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题。全国人大代表侯学元这次上会就带来了一份“关于完善养老服务体系,防范化解老龄化风险的建议”,他在建议中提到,加强社区实体化养老服务平台建设,优先设置助餐、助浴、助医等社区养老服务;对主要承担养老责任的子女实施“照护假”,推广“喘息服务”,使家庭成员有时间、有精力照护老人。
养老问题涉及千家万户,侯学元代表说,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是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大多数老年人意愿的主流养老模式,但是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家庭养老和社区服务方面的支持政策还比较少,对群众的引导作用不够充分。对此,他建议要积极完善居家养老支持政策。
“制定居家养老基本服务清单,扩大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范围,由政府保障困难老年人的基本居家养老服务。推进老旧住宅区的适老化改造。”侯学元代表建议,在街道广泛设立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在社区大力发展助餐点和嵌入式养老机构,构建15分钟左右的养老服务圈。同时,可以结合“智慧养老”的概念,大力发展线上的“虚拟养老院”和线下的养老服务组织,依托信息化平台和充足的线下服务供给,扩大服务有效覆盖面。优先设置助餐、助浴、助医等社区养老服务,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向更高层次的需求拓展。
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如何照护好高龄失能老人,同时也不影响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是个“两难”的问题,对于这个“两难”的问题,侯学元代表建议。一方面要组织开展免费培训,向家庭成员普及照料老年人的护理知识和技能。让承担养老责任的子女有时间、有精力照顾老人,对这部分子女设立“照护假”,推广“喘息服务”。
居家养老,老百姓最关心的是就医问题。“我们要大力发展护理型床位,支持养老机构在内部设立卫生室、医务室。加快推动医疗卫生资源向社区、家庭延伸,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嵌入式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托老所建立紧密的医养结合关系,与居家老年人家庭建立签约服务关系。”侯学元代表认为这一系列措施的落实能有效解决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就医难题。
全国人大代表、南通市佰仁堂常青乐龄护理院护理员李楠楠 提高养老护理员待遇留住人才
“现在存在‘小老人’照顾‘老老人’的情况,等待进入养老院的人增多,但与养老相关的护理人员、护士、医生配套还偏薄弱。”天天与老年人及养老问题打交道的李楠楠代表说,她今年就带来了一份“关于加强养老护理人员专业队伍建设、恢复护理员资格证的建议”,希望通过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的待遇,为广大老人留住人才。
全国现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2.3亿,占总人口的16.7%,老龄人口呈现出基数大、增速快、寿龄高、空巢化、失能失智多的特点。“尽管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与庞大的社会需求相比,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仍显不足,服务水平仍有明显差距。其中,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存在短板是重要原因之一。”李楠楠代表说,养老人才缺口显著。此外,养老服务机构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一直以来,养老护理员的队伍里,绝大多数是没有学历、缺乏专业技能、年龄偏大的下岗女工,而且由于很多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缺乏,聘用服务人员的门槛其实是降低了,这就造成综合素质和需求较高的老年人,与一般护理人员基本个人素质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不调和。此外,工资偏低、社会地位不高,也制约了优秀人才的进入速度。
对于存在的问题,李楠楠代表建议将养老护理人才培养纳入卫生人才教育发展规划,从小抓起,引导和支持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加快培养老年服务专业人才,完善以技能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既要对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护理人员给予特殊公益性岗位补贴,更要对大量来自农村或城市下岗失业人员、无职业资格证书的普通一线护工给予免费培训、岗位补贴。
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市政协副主席,民革扬州市主委,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医疗集团理事长王静成 系统化构建养老事业,重视就医问题
王静成代表指出,养老问题是一个系统化工程,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部门统一协调民政、人社、卫生等部门或领域的工作。养老产业也是一个能强力拉动内需的行业,对于经济结构转型和调整也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家政护理、学校机构培训、老年康复器械等行业发展,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旺盛,正给产业带来机会。因此,需要有一个系统化的思维。
政府工作报告中连续两年重点提到“养老”问题,说明提供高质量的养老设施、服务等,在当前已非常重要和紧迫了。究竟该如何办好百姓满意的养老事业?王静成代表也有自己的思考与建议,他认为,养老产业不能“一刀切”,各地要按自己的地区特点来做。“居家养老要符合人们的习惯与国情,这就需要更多的依靠社区力量,这就需要在一定人口的社区中设置具备医疗保障、康复护理功能、老年文化生活功能特性的社区养老基本服务。
在发展居家养老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到就医问题。“在老年人生病的时候,能够开通绿色就医通道,让老年人快速进入医院进行治疗。此外,很多老年重大疾病除了与治相关,还与防有关。”王静成代表强烈建议,社区养老机构一定要在健康管理上下功夫,有效筛查、预防,可以大大减少老年重特大疾病出现的情况,减少后遗症带来的巨大经济负担。
王静成代表还说,老年人对于文化娱乐的需求日益旺盛,这也是办养老事业时不可忽视的方面。作为医疗卫生工作者,应该在这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江苏省工商联副主席,三胞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袁亚非 做好长期照护险与居家养老的衔接
居家养老是我国老年人的首选养老方式。我国自2016年开始试点长期照护险制度,包含了社区居家护理、养老机构护理、住院医疗护理多种类型的服务,并重视居家护理的地位,试点至今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不过袁亚非委员在调研中发现,现实中社区居家护理未能充分发挥效应,老人广泛的居家护理需求与目前有限的服务提供不相匹配。
据介绍,目前长期照护险由医保部门(从原人社部门分立出来)主导,通常针对高龄失能老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常用临床护理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年人的照护问题。而目前居家养老服务由民政部门主导,政府购买服务对象以“兜底老人”为主,与长期照护险服务对象不完全重合。两者在服务项目上虽有重叠,但也有不同之处,可以形成互补。
袁亚非委员在多地调研后发现,“一些试点城市老人在申请到长期照护险后,不能再享受原民政部门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或要降低补贴标准,但只包含在现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如洗晒衣被、买菜做饭等服务,也是长期照护险老人的日常需求。”对于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袁亚非委员建议,要加强民政部门与医保部门间的沟通协调,一方面对居家养老、长期照护险服务项目进行明确分类、建立标准,尽量避免重合并做好衔接;另一方面对服务对象进行再评估,对同时符合居家养老与长期照护险条件的老人,可同时享受这两类服务,以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护”。
袁亚非委员说,面对广阔的居家养老护理市场,建议更多引导市场资源,鼓励商业保险更多进入该领域,开发和推动商业长期照护险产品及服务形态创新。